- 患难夫妻相濡以沫渡难关
王山夫妻俩住在东港市十字街镇宏天村六组。这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但他们的经历却不平凡。王山和妻子李玉红的相识十分偶然。王山是内蒙人,今年52岁。1999年,当时的王山来到一座水库堤坝上做监工,天气炎热,酷暑难当,他便四下找人家讨水喝。走进一个院落,一个年轻的姑娘坐着轮椅在院子里晾衣服,王山跟姑娘讨了一碗水。正是这一碗水,让两人结下了姻缘。“我见她费力地在晾衣绳上晒衣服,也没人帮,很是同情。”王山告诉记者,这个姑娘坚强的意志深深地吸引了他。由于干活的工地离李玉红家不远,所以王山隔三差五地来李玉红家帮忙做家务。“我妻子年轻时摔伤了脊椎,从此与轮椅为伴,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王山告诉记者,妻子李玉红是个乐观开朗的人,他们一起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很少吵架。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谁都没有抱怨。能娶到这样一个人,自己觉得挺幸福的。王山和李玉红住在村里路旁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院落,没有厢房,跟周围的房子比,显得很寒酸。“这个房子是几年前别人帮我们盖的,里面的好多东西都是亲戚朋友送来的。”王山说。以前自己一家三口没地方住,只能“溜房檐”,东家住一天,西家住半天。当时自己一个月只挣几百块钱,还不够糊口用的,各方面都得节衣缩食。走进屋子,李玉红正坐在轮椅上洗衣服,王山心疼地把她手里的衣服泡回水里,介绍记者的同时把她抱起来,放回炕上的床垫子上,细心地给她盖好被子,嘟囔了一句:“别洗了,一回家就看见你在干活。”李玉红没接茬,只是一个劲客气地让记者坐。“你别嫌弃我们家,是个毛坯房,比较简陋,就是水泥墙,也没刮大白,墙上还有裂缝,冬天风大的时候,透着凉呢。”随着李玉红的介绍,记者了解到,这座房子建好后就没有装修过,房子建好是啥样,现在就啥样。只不过家里的东西该有的都有,王山指着家里的东西告诉记者哪些是亲戚朋友送的,就这样这个家才维持下来。“我们是能省就省,平时也不需要打扮,衣服能穿就行,省下来的留给孩子。”李玉红说。王山两口子从来不说自己累,一个说自己在外打工不累,另一个说自己在家做家务不累。其实两人一内一外承受的压力都很大。以前王山能经常出去务工,短时间不回家还可以,可是现在不太行了,李玉红患上了肝硬化,而且还是晚期,这让家里蒙上了更多的阴影。王山放弃了出去务工,在家附近承包了一片山用于种植板栗,这样既可以挣点钱,还能照看李玉红。他每天要步行十几公里在家和板栗林之间来回折返。李玉红曾经几度要放弃治疗,但是王山不同意。他告诉记者家里已经负债十几万了,再多些也没什么,自己扛得住。王山每年卖板栗,只有三万多的收入,这是家里仅有的收入。很多亲戚朋友听说家里的事情,帮了不少忙,但相比高额的医药费,还是杯水车薪。“我连襟李志坚还有其他的亲戚朋友对我们都很好,把车借给我用,就是为了妻子看病方便,家里少了吃穿用度,他们都能及时送来,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了。”王山对帮助过他们的人如数家珍,每个人都记得住,说等自己有能力偿还的时候,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他们。当问及“二十年如一日的照顾,从来没有疲倦过吗?”王山平静地说:“有她在,我一直觉得很幸福,有她在,这还是个家,如果没有她……我很庆幸这辈子遇到这个女人,前半生她陪了我二十年,现在轮到我陪她二十年,所以我一定要治好她。”王山与李玉红相恋于2000年2月14日。2000年9月1日,王山和李玉红结为夫妻,从那天起,二人携手走过二十年,相濡以沫,从未后悔。孙新语本报记者张瑞编辑邹润
02/03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九集 唐章洪:一门炮歼敌425人 02/02
- 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
1月31日,在振兴区永昌街道五彩少儿活动站,社区志愿者指导孩子们学习剪纸。连日来,该活动站通过手把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向辖区留守儿童传授剪纸、纸雕画、捏泥人等手工技艺,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让他们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记者吴琼摄编辑邹润
02/01 - 寒冷冬日的一股暖流
1月30日,凤城企业家刘成义联系了凤城草河街道爱河村党总支书记范红艳后,驱车来到爱河村生活困难的6户党员、群众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将3000元慰问金、价值3000余元的慰问品和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送到困难党员、群众的手中,为寒冷冬日增添了一股暖流。春节临近,草河街道在辖区开展了“党内关怀送温暖、平安幸福过大年”主题活动,通过在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给予辖区不同类别的党员给予关心与帮扶,切实将党内关怀制度落到实处、党的温暖送到辖区党员的心坎上,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党员家庭过上一个平安、祥和的幸福年。此项活动吸引了辖区众多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在爱河村90岁高龄老人佟胜斌家,刘成义亲切地与老人交谈,详细询问着老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老人接过慰问金,看着墙角摆放的慰问品,既感激又感动,嘴里不停地重复着:“谢谢,谢谢!”除了看望困难党员、群众,连日来,草河街道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还分别深入街道、村老党员家庭、退伍军人家庭和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党的好政策让我的晚年没有了后顾之忧,虽然年龄大了,但我还能动,还会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接受凤城市人大常委会、市发改局和草河街道党工委领导慰问的92岁退伍军人黄桂春表示,各级领导前来慰问,非常激动,自己会坚守军人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发光发热。“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为我解决了不少医药费,为了让我们能彻底摆脱贫困,街道还积极为我们争取了‘致富羊’,如今我们不仅能过好这个年,日子肯定也会越过越好。”草河街道山东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建华满脸笑容地诉说着家中近年来的新变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参与活动的爱心企业家刘成义说,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回馈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职责。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爱河村困难党员、群众尽点绵薄之力,祝福他们过一个平安幸福年。仲笑莹本报记者曲艺编辑邹润
02/01 - 大手牵小手 共同为“励志”
2020年,丹东市励志会的义工们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励志儿童暑假生活枯燥,他们没有条件上辅导班,又没有沟通交流的平台,孤单无助;还有的励志儿童有些偏科,又不知如何纠偏。于是义工们在励志儿童大学生群里发出倡议,帮帮这些“励志”孩子,拿出自己最擅长的课程辅导弟弟妹妹们。这些大学生,都是在励志会的关怀下、在无数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考入理想大学,实现人生阶段目标的。就这样,在去年暑假,大学生与孩子们组成了10个一对一辅导小组。一转眼,夏去冬来,寒假的学习辅导小组又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他们在电子屏幕前,继续着知识与关爱的互动。温暖有力的大手李明明是凤城市第二中学2020届毕业生,同时也是辽宁警察学院2020届大一新生。多才多艺的她,暑假时曾为弟弟妹妹们上写作和声乐课。当时她说过,“我想让自己的假期更有价值,也想发扬和传递励志会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快乐。暑假结束了,但我在寒假仍会继续开展相应的课程,帮助大家充实自己。”言而有信。笔者看到寒假课程表列在第一位的“小老师”,正是李明明,这次她的课程是英语。在半年之后,对于公益辅导,她明显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上一次参加公益辅导小组的弟弟妹妹们,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对我来说是动力。我会尽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辅导小组。”课程表排在第二位的“小老师”是姜智千。在十几位“辅导老师”中,只有他不是从丹东市励志会走出来的。家住沈阳市的他,有着比较丰富的补习经验,但是像这样的公益辅导活动,还是第一次参与。他的话简洁却充满力量:“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孩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当提起他第一次接触并辅导的孩子范盛燕,他用了六个字评价:积极、认真、努力。语调中透露出欣慰。积极向上的小手笔者第一次联系范盛燕小朋友没有成功。后来得知,她的母亲因病住院。小学六年级的她,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范母说,每天打饭、取药都是范盛燕来做,常常要四处奔走,作息也不规律。因为照顾母亲,范盛燕的课程补习只得中断一段时间。当难得空闲时接通笔者的电话后,小小年纪的范盛燕声音中透出一种超出年龄的沉静。她在电话里只说了两句话:“等妈妈病好了我会继续参与到补习中。补习让我的成绩提高了,感谢帮助我的哥哥姐姐。”一个叫周诗航的男孩子,为了不辜负帮助他的哥哥姐姐,每次补课前,都要反反复复研究课程内容,生怕自己跟不上,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浪费了他人的时间。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是这些“小手”紧紧拉住“大手”,奋发向前的痕迹。一个阶段的辅导课程迟早会结束,但有一种追求不会灭失:追求分享,追求奉献,追求更美好的目标。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就叫做“励志”。见习记者王子宁编辑邹润
01/28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八集 陶天冶:定格历史瞬间的战地记者01/2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七集 宋英:出奇制胜打碉堡01/27
- 讲好百年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八道小学少先队员收看了寒假线上课堂的第一课——“讲好百年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主题教育讲座,由此,开启了市关工委开展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的序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关工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关工委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搭台唱戏、同台唱戏、借台唱戏,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在青少年心中深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中国梦信念。举办三个“五老”报告会。市关工委向中小学推送微信视频主题报告会,在大中专学校作“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报告会,在基层五老报告员中举办“中国共产党伟大功绩”辅导报告会。报告会分为党史故事、奋斗故事、巨变故事。活动与学雷锋日、建党日、国庆节活动紧密结合。组织青少年参观、访谈活动。各级关工委充分发挥丹东的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资源,结合青少年党团队日活动,组织青少年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祭奠先烈、瞻仰革命历史遗迹遗物、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毛丰美、全国优秀离休干部申传兴学习活动,利用假期组织青少年开展身边老共产党员、老革命军人、英模人物访谈活动。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市关工委与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全市性网上五老和寒暑假中小学生读诵、演讲、写心得、手抄报、校园文艺等主题征文活动及线上少儿主题故事会大赛。在学校举办主题升旗仪式活动。将在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周一,全市各中小学统一举行主题升旗仪式,邀请“五老”讲话。让青少年在庄重的仪式中净化思想,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读书的远大志向,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董玉池记者包芙蓉编辑邹润
01/26 - 从杀猪匠的一天 看农村生活变迁
进入腊月,在凤城市农村,家家户户都开始杀年猪准备过年,而这时候,农村的杀猪匠也开始忙碌起来。1月16日,记者跟随杀猪匠李延文感受了杀猪匠的一天。李延文是凤城市沙里寨镇亮子河村人,今年66岁,30多岁就开始杀年猪,已有30多年。进入腊月后,他基本每天都要给别人家杀年猪,目前已经杀了20多头。“今天村里老王家杀猪,他家提前半个月就打招呼了。”李延文收拾好杀猪工具便出发了。李延文来到老王家,指挥着前来帮忙的几个村民抓猪、过秤。“在农村,一般人家都要在杀猪之前给猪称一下重量,猪越重,主人家脸上越有光彩。”李延文笑着解释说,老王家今年杀两头猪,每头猪都将近300公斤,以现在的猪肉行情来看,怎么也值一万多元。“家里以前有十多万饥荒,这两年放蚕、养猪,每年都能收入十万元左右,我和老伴还都办了养老保险,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有盼头。寻思快过年了,杀两头猪,自己留着一些吃,再给亲戚朋友们送点,感谢他们这几年的帮助。”主人老王笑呵呵地说,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老百姓根本不差钱,杀年猪就是图个喜庆。猪秤完重后,几个村民将猪抬到事先准备好的炕桌上,李延文便开始了他的“工作”。杀猪、褪毛、解肉……李延文熟练地“收拾”着被宰杀的猪。“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常主人家要选择一个好日子。所谓杀猪,并不是手持杀猪刀一刀毙命那么简单。”李延文一边干活一边说,杀猪讲究下刀部位要准,操刀者手要稳、心要狠,一刀下去,要尽量多放血,让猪流尽体内的血而死。这样的猪肉颜色好不发红,且流出的血较多,便于灌制血肠。两头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李延文便收拾妥当。接下来,他只要在吃饭前把血肠灌制好,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转眼之间就要开饭了,李延文开始了灌制血肠的工作,给猪血兑汤、兑料……“这血肠灌得有水平,味道真好。”血肠上桌后,大家赞不绝口。听到大家的夸奖,李延文笑得合不拢嘴。李延文说,一个好的杀猪匠,不但要掌握杀猪的本事,还要会灌制血肠。灌制血肠的讲究很多,首先要好吃,其次,血肠兑汤兑料是血肠老嫩的重要程序。汤兑多了,血肠煮熟之后发嫩,筷子夹不住;相反,汤兑得少了,煮熟的血肠发硬,口感极差。所以,在农村会杀猪又会灌制血肠的杀猪匠成了“抢手货”。哪家要杀猪,得提前预订好,排好号等着。“在别的地方杀年猪可能还要花钱,但在俺们这地方,都是免费帮忙。”李延文说,杀猪的活又累又脏,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不愿意干。如今农村的杀猪匠越来越少,还能干的杀猪匠大都六七十岁,也许多年之后,杀猪匠的手艺会逐渐失传。记者王洪满编辑邹润
01/25 - 丹东民警李庆峰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
今年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0“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此次发布的2020“最美基层民警”,包括傅天雷、张岩、斯日古楞、陈帅、沈云如、宣恒、苏海福、贾铭毅、肖振宇、刘俊、安志、陈子丽(女)、何巧(女)、熊中华、贺小东、任建华、陶永生、赵林、杨东卫、李庆峰等20名当选者,以及殷刚、李姝(女)、张伟、王剑峰、吕宏伟、李勇、梅玉胜、邓柱华、王小双、胡雷、贺丽远、次仁朗珠、成亮、叶战军、胡瓦尼什·波拉提、王玉纯、路涛等17名提名奖获得者。其中,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李庆峰在此次活动中荣膺“最美基层民警”。李庆峰作为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唯一代表,扎根乡村15年,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他步行2万余公里,访遍辖区1041户人家,绘制28张辖区人口分布图,化解大小矛盾纠纷1100余起,他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边境的平安稳定。编辑邹润
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