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推出旅游纪念文创产品
    走进沈阳方城,1.69平方公里的绿瓦红墙,凝结成时空胶囊,其中既有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也有铭刻着风云往事的张学良旧居,更延伸着热闹喧嚣的全国示范步行街——沈阳中街,而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文创产品,则是古老方城递给现代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沈阳方城还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41处,文物古迹遗址57处,历史街巷67条,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这一处处定格的史诗,也集合成一部欢迎“读者”前来批注的动态史书。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都可以用镜头写下新的注释,完成一次次古今共鸣。记者:张阿春
    10/17
  • 留辽来辽 “职”引未来
    10/17
  • 寒露菊韵
    寒露至,秋意浓,户外气温虽显著下降,却并没有阻挡游客前往沈阳植物园赏花的脚步,园内依旧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据悉,“菊韵民族风·繁花共相融”第25届菊花文化周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举办,到10月25日结束。此次花展规模宏大,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中展出了60余万株50多个品种的菊花。记者:赵敬东
    10/16
  • 用心守护“会呼吸的文物”
    古树见证着历史变迁,是会呼吸的文物,是承载文明记忆的活化石。近日,为了守护好参天古树,留住历史与乡愁,朝阳市林草部门对域内的古树进行普查。(记者:郭伟/摄)根据普查结果,朝阳市普查出500年以上的野生独株古树64株,包括紫椴、核桃楸、辽东栎、文冠果等20余个品种,其中桃叶卫矛在朝阳更是首次被发现。此外,朝阳市现已发现的8处古树群,其中7处在凌源市、1处在建平县。
    10/16
  • 辽沈巾帼绽芳华
    10/15
  • 辽东绿色经济区:养好生态“绿肺” 吸引八方来客
    10/15
  • 盐碱滩上的“生态惊喜” 盘锦湿地发现海韭菜
    在近日开展的盘锦湿地植物专项调查中,盘锦市林湿局科研人员在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位神秘的“湿地居民”——海韭菜。这位“新成员”,不仅揭开了盘锦生物多样性的又一奥秘,更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为这座“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保护写下了生动注脚。这种名为海韭菜的水麦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虽名含“韭菜”,却与水培蔬菜毫无关联。它根茎短粗,密生须根,条形叶片全部基生,直立的花葶顶端开着绿色的总状花序,6棱状椭圆形蒴果成熟后会6瓣开裂,形态别致而富有野趣。海韭菜主要定居于辽河三角洲河口区域的盐沼——草甸过渡带及浅水沼泽边缘。(王金爽摄)调查显示,海韭菜主要定居于辽河三角洲河口区域的盐沼——草甸过渡带及浅水沼泽边缘。这些区域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水体呈半咸水性质,在潮汐的日夜冲刷下,生存条件堪称苛刻。然而,海韭菜却在此蓬勃生长,用生命的韧性诠释着河口湿地物种的独特生存策略。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海韭菜堪称“多面手”。茂密的草丛为底栖生物和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与觅食场所;发达的根系如同天然防波网,牢牢稳固滩涂,有效减缓海岸侵蚀;它还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发挥净化水质的“湿地之肾”功能,对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海韭菜作为典型的盐湿生植物,其分布格局与种群动态可灵敏地反映河口湿地的环境变化,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指示物”。它的出现,为科研人员观察和研究盘锦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天然窗口。这一发现,标志着盘锦生物多样性记录得到重要完善,对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多年来,盘锦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通过退养还湿、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实施生态补水等多措并举,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海韭菜的发现,正是盘锦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见证,彰显了这座“国际湿地城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扎实成效。湿地点翠,生生不息。成片海韭菜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盘锦湿地的植物群落,更让人们看到了这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步伐。它那柔弱却坚韧的生命姿态,恰如盘锦湿地保护事业的缩影——在盐碱与潮汐的考验中,绽放出最动人的生态之美。记者:陈春梅李博
    10/14
  • “大连老酒馆”沉浸式互动空间
    近日,央视播出《中国好剧系列之〈老酒馆〉》特别节目。节目选址大连东关街28号院“大连老酒馆”沉浸式互动空间,用1小时深度访谈,动情讲述电视剧《老酒馆》创作的台前幕后,尽显“有深度、有温度”的质感;同时依托“老酒馆”的实景氛围,带观众沉浸式“重回”百年前的大连。东关街“大连老酒馆”沉浸式互动空间于今年5月开业以来广受好评,截至目前,已演出沉浸式环境互动戏剧《老酒馆》90场,观众评价这是体验感极佳的沉浸式空间。演出内容老少皆宜,演员演技在线,打破了传统戏剧边界,参与度高、代入感强,观众能在有泪有笑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记者:王荣琦
    10/14
  • 沈阳故宫:百年戏台变身文创空间
    10/13
  • 辽东绿色经济区:发挥生态优势 做好“土特产”文章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