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辽宁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71万,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全省有14个省辖市,44个县(市)。省会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714.9毫米,年平均气温4℃~10℃。全年无霜期约140~200天。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约占中国的12%。东部山地丘陵区为辽宁省主要林区;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中部辽河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4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辽宁省除盛产水稻、玉米、苹果、白梨、花生等粮食、油料和水果外,还是中国主要的海盐、芦苇、柞蚕产区。历史沿革辽宁承袭着优秀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占有漫长而辉煌的篇章。说辽宁的历史漫长,依据便是早在人类历史最古老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辽宁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在营口市大石桥金牛山发现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出土的大量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新石器时代,辽宁人的祖先已经能够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有农业和畜牧业。凌源市与建昌县交界的牛河梁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则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曙光。公元前16世纪,辽宁省属商朝邦畿,(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3年~公元前221年)属燕。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辽宁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发祥地。至今,这里的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和新宾永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先祖)、沈阳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沈阳昭陵(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仍然保存完好。旅游观光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都很丰富。这里有距今近30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这里有与北京故宫齐名的沈阳故宫和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这里还有以雄奇险峻和战略位置重要而遐迩闻名的九门口长城。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冰峪沟、鸭绿江、金石滩和亚洲最大的本溪地下水洞等风光名胜久负盛名。大连、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和西部的秦、汉、魏、晋、辽、明、清史迹驰名海内外。辽宁省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近年来,辽宁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如蒸气机车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仿古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地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也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最著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现在,辽宁省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现有旅游饭店3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175家;旅行社37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8家。国际旅游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人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4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1999年,辽宁省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7.2亿元。辽宁省许多工业产品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钢、生铁、钢材分别占中国产量的近20%左右;纯碱、烧碱分别占中国产量的20%和10%;发电量、原油、天然气、原煤、机床、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变压器、汽车等产量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仍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但产品结构适应性调整已迈出新步伐,适应市场的投资类产品继续有所增长。1999年,生铁产量1448.9万吨,比上年增长2.1%;钢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4.3%;成品钢材产量1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5%。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22.2万台,比上年增长59.3%;乙烯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化学农药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14.7%。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1999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又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1648.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辽宁省以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传统农业正在迅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进展,全年推广新品种面积195万公顷,平衡配套施肥面积120万公顷。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已发展到46个,生猪生产基地县达到30个,黄牛生产基地县达到24个,蔬菜保护地面积11万公顷。辽宁省在大力发展陆地农业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海洋开发的新纪元,水产养殖在沿海已经广泛发展起来。交通通讯近年来,辽宁省投放巨额资金,用于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五个港口(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与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六个机场(沈阳、大连、鞍山、锦州、丹东、朝阳)与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乡乡通公路,公路总里程4.5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中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1999年运输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451.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3%。辽宁省14个省辖市和44个县(市)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程控电话,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1999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7%。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95万门,形成了以数字微波为主、以沈阳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干线传输网。此外,三类传真、数字传输、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也发展迅速。科教文卫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科研开发机构1202个。1999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1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有470项。在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不同程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276项,推广应用率达73%,新增产值479.8亿元,创利税101.5亿元。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辽宁共有理、工、农、医、体、音、美、财经和综合性高等院校66所。目前,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58万人,在校研究生1.05万人。40多所院校同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有20多所院校接受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等教育继续得到加强,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28万人,在校生15.68万人;普通高中465所,招生14.39万人,在校生为39.9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年扫除文盲2.35万人,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文化事业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30个;档案馆159个。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2%;全省有省市级电视台1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8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67%。1999年,全年共出版报纸85种,总印数1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277种,总印数1.33亿册;出版图书5256种,总印数2.26亿册。卫生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6614个,个体门诊5380个,医疗床位19.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5万人。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07个,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22个亚洲冠军、82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全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760万人。人民生活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辽宁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城乡到处是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8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目前,全省从业人员1948.5万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805个,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5万人,覆盖面96%。全省城市均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9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18.2万平方米。年末统计,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居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省目前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79万张,收养人员3.73万人。城镇社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已设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972个。农村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达到972个。对外开放辽宁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以来,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82亿美元,进口总额55.3亿美元。我省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荷兰。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85项,外资协议额50.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1个,合同外资额22.4亿美元。截止到1999年末,辽宁省已注册“三资”企业1.38万家,累计投产开业8037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项目1362项,合同金额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6亿美元。新签技术出口合同173项,合同金额13.7亿美元。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92项,合同金额10.3亿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开发区27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当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
10/06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08/16
- 辽宁这百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微视频《这百年》今天推出辽宁篇。让我们走进辽沈大地,回望峥嵘岁月,高擎精神火炬,一起见证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途,谱写新篇!
07/12 - 《大美中国·冬天系列》 辽宁的冬天03/06
- 龙岗子村下的辽代皇族印记
在辽宁北镇市富屯街道龙岗子村的田野间,一处低调的墓群静静沉睡,其出土的珍贵文物与宏大规制,揭示着辽代皇族的隐秘过往——这便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岗龙墓群。作为辽代显陵陪葬墓的核心区域,它是研究辽代贵族丧葬制度与文化的重要实证。龙岗子辽墓位于北宁市富屯乡龙岗子村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于1920年及1975年发现。迄今为止,共发现四座墓葬。1987年对其中的1-2号墓进行了清理发掘,两座墓均为砖筑券顶八角形,由墓道、墓门、甬道、耳室和主室几部分组成。墓内出土墓志铭三盒、金手镯一件。由墓志载而知墓主人分别为魏国王耶律宗政、郑王耶律宗允和秦晋国妃。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和咸雍元年(1065年),为辽代晚期墓葬,属辽乾陵之陪葬墓。该墓群对考证辽代显、乾两陵的位置及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如今,北镇市已对墓群划定保护范围,实施日常巡查与环境整治,这座藏身乡村的皇族墓群,不仅是北镇辽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坐标,更以其丰富的遗存,让人们得以跨越千年,触摸辽代皇族的生活图景与文明脉络。记者:孙红韩东
11/05 - 万羽翔集辽河口 最美“能量补给站”
眼下的辽河口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驿站,这片被冠以“国际湿地城市”美誉的湿地,正成为万羽候鸟南迁途中的“温馨港湾”。成群的雁鸭、鸻鹬等鸟类或振翅盘旋、或嬉戏觅食,洁白的翅羽与金黄的芦苇荡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辽河口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补给站”。随着候鸟大批抵达,盘锦市林湿局同步启动秋季候鸟保护与疫源疫病防控专项行动,为过境候鸟筑牢“平安迁徙屏障”。鸟儿惬意地生活在辽河口湿地(谢刚摄)为守护这份生机,盘锦市林湿局以“科技赋能+立体巡护”构建监测网络,创新采用“地面巡护+无人机航拍”的“1+1”模式,对湿地、滩涂等候鸟集中停歇的核心区域加密巡查频次。监测与执法人员重点蹲守迁徙通道关键节点,实时记录候鸟种群数量、活动规律及健康状态,确保疫源疫病“早发现、早预警”;全面排查猎套、粘鸟网等非法捕猎工具,严查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从源头消除威胁鸟类安全的隐患。在筑牢物理防线的同时,盘锦市林湿局更着力构建“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执法与宣传人员深入周边村庄、社区及集市,通过张贴海报、发放相关法律法规解读手册等方式,普及候鸟保护知识与疫病防控要点,引导公众践行“不投喂、不干扰、不捡拾病鸟死鸟”的行为准则,畅通“群众举报-执法响应”快速通道,让每一名群众都成为候鸟的“守护者”。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已开展巡查执法20余次,未发现重大违法案件及疫病传播风险,候鸟种群过境秩序平稳。记者:李博
11/05 - 大连森林动物园金秋添喜 新生小水豚、小东北虎萌力上线
金秋时节,大连森林动物园喜讯频传——四只软萌水豚宝宝与四只可爱小东北虎先后降生,目前已在小动物村与游客见面,成为秋季最受关注的“萌系明星”。据饲养员介绍,这四只水豚的妈妈与水豚“双棒”的妈妈是同一只,时隔半年,它又再为水豚家族添新丁,小动物村的水豚家族已经13只豚豚啦。四只水豚宝宝延续了家族“萌系基因”,毛色呈深棕色,圆滚滚的身形像一颗颗猕猴桃,时而挤在妈妈身边撒娇,时而呼呼浅睡,一举一动都让游客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不仅水豚家族有好消息,小动物村还迎来了四只健康的小东北虎,由于雌虎母性不强,它们先后被送到小动物村进行“人工育幼”:其中三只虎宝出生不久,整日只知呼呼大睡,褪去出生绒毛的它们,已经换上了带有清晰黑色条纹的鲜亮皮毛;另一只小虎已满2个月,饲养员正开始逐步添加新鲜小肉粒,帮助它从喝奶粉过渡适应肉食习性,活泼好动的它,每当饲养员打扫时,总会围着扫帚、拖把调皮捣蛋,一会儿用爪子轻扒工具,一会儿绕着饲养员跑圈,灵动模样常让人“手忙脚乱”。为保障新生动物健康成长,园区量身定制了专属照料方案:水豚宝宝以母豚贴身照料为主,通过母乳获取营养,充分尊重其天然育幼规律;对于小东北虎,则采取“人工育幼”的精细化模式,充分考虑幼崽生长初期对营养的高需求,每日按精准比例调配奶粉,定时定量喂食,并监测育幼环境温度等,全方位为幼崽打造安全、舒适的成长条件。目前,新生的小动物已在小动物村展出,希望大家能在观赏的时候为新生小动物营造安静舒适的成长环境。
11/04 - “鲅鱼公主”见证渤海湾的浪漫与传奇11/04
- 新民酸菜:冲刺百亿产业集群 打造地域“味”名片
“无酸菜,不东北!”进入农历九月,寒意渐浓,在全国优质大白菜主产区之一的新民市,丰收的喜悦火热四溢。翠绿的白菜在田垄间铺陈,它们中的半数会一车又一车地发往全国各地;另一半则被留在当地,通过智能化车间加工,成为东北人冬季餐桌上的一道传承许久的美食——酸菜。新民市酸菜成为占据全国70%酸菜市场份额的“销冠”,早已告别“家庭作坊”“区域特产”等传统标签,取而代之的是涵盖科研、种植、腌制、加工、储运、营销的现代化全产业链。陶家屯镇的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建成了世界首个10万级GMP智能化酸菜加工车间;新民市已形成了辐射东北、联通全国的东北最大最优酸菜产业集群……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有限公司10万级GMP智能化酸菜生产车间。(摄影:李浩)全链升级: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提升在大民屯镇自家的白菜地里,农户小崔正忙着用农机进行采收。小崔说,今年酸菜生产企业收购白菜(净菜)的价格在每斤三角钱左右。“往年白菜收购价忽高忽低,对农户种植积极性有一定影响。但沈阳市酸菜产业协会成立后,酸菜生产企业的收购价格就比较稳定,咱们种植户的收益也就更加稳定、更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在新民市,像小崔这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正是酸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让以往的普通菜农变成了按单生产的“产业工人”。他脚下的这片田地,是新民市近10万亩白菜种植基地的核心区之一,这也为新民市的酸菜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据了解,新民酸菜历史悠久,域内现有酸菜加工企业70余家,年总产量约7亿斤,总值约20亿元。产业链的中端实现规模化运营。记者在陶家屯镇看到,今年1月由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新民酸菜产业集群项目——东北酸菜腌制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0万级GMP智能化酸菜生产车间投入运营后,成为全国首家实现了酸菜自动称重、分装规模化生产的车间。通过巴氏杀菌技术,实现防腐剂“零添加”。目前,该车间共有6条生产线,日产酸菜达10万斤。二期工程也即将竣工,共建设标准化酸菜腌制窖池358个,腌制白菜能力1.5亿斤,可生产酸菜0.5亿斤。酸菜产业的下游更令人惊喜。目前,新民市已成立了酸菜食品研究院,创制研发了包含60余个菜品的“酸菜宴”,其中有酸菜血肠、酸菜白肉、酸菜海鲜焗饭、乳酸菌发酵酸菜汤、即热式酸菜白肉锅……这些创新食品吸引许多市民周末专门自驾去新民,为的就是能够品尝到当地特色又美味的“酸菜宴”。三大优势:铸就“全国酸菜看新民”的底气“放眼全国,新民酸菜底气十足。”10月29日,沈阳市酸菜产业协会秘书长吴海峰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份底气正是源于新民发展酸菜产业的三大核心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关键。酸菜作为东北特色食品,实现了从农产品到特色食品的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更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发展思路与模式的革新。来自新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新民当地现有的酸菜企业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全域约有2万户白菜种植户。最高效时,白菜从采收到运到企业的生产车间不超过6小时。为抢占更大市场,新民市正为酸菜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并深耕专业市场,全力推动其提档升级。打造区域商标、产品商标,推动酸菜产业科学化、标准化、商品化、多元化,把以往只有一季的大白菜销售期,延长到了一整年。今年年初,新民市酸菜生产企业成立了酸菜产业协会,进一步推动域内生产企业的行业自律和合规,推进产业发展走向更加良性轨道。协会会长刘策说:“新民酸菜产业协会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百亿酸菜产业集群,让酸菜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科技赋能强劲。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从去年试种的24个白菜品种中选出3个品种进行扩繁测产,找出最适合腌制酸菜的白菜新品种进行推广。同时研究低盐和无盐稳态发酵技术,让传统酸菜摆脱“高盐”标签,让东北酸菜更美味、营养、健康。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尝试采用多种乳酸菌发酵,与海鲜搭配开发预制食品,满足更多人的味蕾需求。此外,时丰产业园的智能化生产线也使损耗率进一步降低,即便是日产10万斤酸菜,仍能保持传统风味。政策保障有力。新民酸菜产业集群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个部门确定重点培育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也是沈阳市唯一的国家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目前,新民成立了工作专班和两家国有企业。“我们把窖池变成‘理财产品’,让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能盈利。”新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民酸菜已为喜家德等知名企业供应酸菜和酸菜颗粒产品。冲刺百亿:从区域特产升级到国潮品牌“想想几十年前,一到冬天,每家每户都用大缸腌酸菜,而现在的企业生产都是自动化,更卫生、更高效。”在沈阳时丰酸菜产业园内,土生土长的新民人李建国回想以前的场景,再看看眼前的现代化生产景象,惊叹连连。142座腌制池如银色堡垒整齐排列,池内温度、湿度通过电子屏实时调控,6800平方米的10万级GMP车间,机械臂将“零防腐剂”酸菜精准分装,空气净化器的运转声取代了传统腌菜的沉寂。如今新民酸菜的品牌多样、品类丰富,有多达200多个品牌在市场上销售,像“翠花酸菜”“旺新酸菜”“酸酸的爱”等品牌更是耳熟能详。目前,计划投资30亿元的酸菜产业集群,正按“一中心五基地”布局稳步推进:研发中心攻关核心技术,种植基地保障原料供给,腌制基地提升产能,预制菜基地拓展品类,冷链基地打通物流,质检基地把控品质……预计未来三五年内,有望达到300亿产业规模。新民酸菜产业的蜕变,是一场味觉的革新,更是县域经济依托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记者:张晶
11/03 - 沈白高铁开通满月运送旅客逾66万人次
图为高铁列车行驶在沈白高铁上。(摄影:陈明)“以前往返沈阳和抚顺,要坐1个小时的普速列车,坐汽车路上耽搁的时间更多。”在抚顺工作的沈阳人郑先生说,“现在乘坐沈白高铁只需20分钟左右,特别方便。”10月28日,沈阳至佳木斯高速铁路沈阳至白河段(以下简称“沈白高铁”)迎来开通“满月”。记者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了解到,一个月来,沈白高铁安全运送旅客逾66万人次,客流持续火爆。沈白高铁9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线路全长430公里,北起沈阳北站,经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南至长白山站。开通后,北京朝阳站、沈阳北站至长白山站最快旅行时间分别缩短至4小时33分和1小时53分,使长白山景区正式接入京津冀“半日经济圈”。目前,沈白高铁最高时速按350公里运营。开通运营初期,铁路部门按照日常线、高峰线安排旅客列车开行,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多达到64列。一个月来,抚顺站和新宾站分别运送旅客17.15万人次和近2.3万人次。沈白高铁开通后,通过与京哈、沈大等高铁路网相连,在东北地区首次形成了高铁“O”形闭环,串联起沈阳、长春、白山、通化、抚顺等10座城市,高铁轨道上的城市“朋友圈”越扩越大。沈白高铁的开通,也有效解决了东北东部地区“旅长游短”困境,沿线文旅部门加大旅游市场投入,抚顺等地推出了凭高铁车票享受景区首道门票优惠等政策,吸引游客前往。国铁沈阳局从11月1日起对沈白高铁动车组列车实施4到8折不等的票价优惠。开通运营以来,沈白高铁沿线各车站不断打造车站文化、提升服务质量,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抚顺站以“雷锋精神”为主题打造文化车站,设有“雷锋服务台”,并提供大量免费充电桩、母婴室等便民设施。伯官站和新宾站根据所处位置和客流特点制定了差异化服务方案。伯官站主要服务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旅客,以前往世博园、棋盘山、热高乐园、皇家海洋乐园等景点的短途旅客为主,该站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完善公共交通接驳方案,确保旅客出站后能够顺利接驳。新宾站重点承接前往赫图阿拉城、筐子沟等著名景区的游客,该站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确保工作人员娴熟掌握列车换乘方案,以及新宾满族自治县内公交、客运接驳线路信息。记者:唐佳丽
11/03